四%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的圖像這是本很有意思的書,作者是一名心理醫生,在執業生涯中治療無數被反社會人格者傷害的病人,因此認為有必要寫書讓大家了解、認識反社會人格者,並進而辨識出他們,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書中提供作者經手過的案例為大家說明,讀起來頗生動、領導讀者一步一步地揭露反社會人格的成因、理論以及重要的自保之道。

本書英文原名The Sociopath Next Door,為哈佛醫生Martha Stout Ph. D.(瑪莎 史圖特)著。中文版由陳雅汝譯,商周出版。

為何要特地標出英文書名?
因為中文書名其實跟書中內容有落差,作者並未說出辨識出無良心的人之後要怎麼辦?而是描述他們的特徵及如何辨識!雖然中文書名跟內容有些差距,但4%可不是糊謅的數字,可是有所本的!註一這些毫無良知的人其實就是精神病學裡面所謂的反社會人格者,因為先天的遺傳或後天環境使然,成為一個毫無感情、道德、一心想操縱他人、贏得勝利的人。

反社會人格者具有哪些特徵?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如果一個人擁有下面七個特徵裏至少三個特徵,這個人在臨床上,就足以讓許多精神病學家懷疑他有「反社會人格疾患」:
  1. 無法遵守社會規範。
  2. 欺騙性,操縱性。
  3. 易衝動,無法事先計畫。
  4. 易怒,攻擊性。
  5. 不顧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6. 持續地不負責任。
  7. 在傷害、虐待其他人,或是偷其他人的東西之後不會感到悔恨。
另外其他研究人員及臨床醫師認為反社會人格者還有其他特徵,諸如:
  1. 很會花言巧語,也很會做表面工夫,所以常把人騙的團團轉,這就是某種光芒或神授級的領袖魅力。
  2. 對刺激的需求比正常人大,導致更常冒社交、身體、財務或是法律方面的險。
  3. 以說謊、騙人著稱。
  4. 擅長利用「朋友」。
  5. 永遠都不認為自己必須對惹出來的麻煩負責。
  6. 感情淡薄,正確的說應該是「缺乏感情」。
用上面的特徵評量現今公眾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你會發現,有不少人挺符合的!
 
台灣也有4%的人是反社會人格者嗎?
慶幸的是,4%這比例是上限,而且是出現在西方社會。台灣因為文化環境因素,農村與都市的反社會人格者大約佔0.03%到0.14%不等。不過不要高興太早,這是1980年代的研究數據。西方之所以高達4%乃因西方文化鼓勵個人主義,造成反社會人格者大量增加,而中國傳統文化講求的是群體,因此在後天環境下壓抑了反社會人格的發展。近幾年,台灣因崇洋而開始鼓吹個人主義,社會價值觀已悄悄改變,恐怕比例也增加了不少,但是否有4%仍是未知數?

是否反社會人格者都會因為犯罪而被關入大牢呢?
很遺憾的,依據美國的數據統計,監獄裡的罪犯只有20%左右是反社會人格者,對照人口4%的比率,絕大多數反社會人格者並不會因為犯罪而被抓,而是隱身在社會之中。他們通常都戴者面具混跡人群裡,在背後偷偷傷害我們。

為什麼反社會人格者很危險?
因為他們只有少數人會因為犯罪而入獄,絕大多數都隱藏在我們身邊,不一定會犯法律上的罪,但肯定會傷害我們一般人。可能因為忌妒美貌、才智而陷害你,使你生活一團糟。可能利用你的感情,為他心甘情願的付出,但事實上,他根本對你沒感情(愛情騙子)。
因為反社會人格者的生活目標只有贏以及操縱他人。而他們是沒有一絲情感跟道德良知,為了目的會不擇手段。

反社會人格者的成因
反社會人格者一部分是因為遺傳,但絕大多數是後天造成的。
遺傳:大腦的構造無法處理情感資訊,而這有一定比例可遺傳至下一代。但生理上的缺陷不一定就會造成反社會人格,可用後天的因素去壓抑它,遺傳不是唯一且必然產生的原因。
後天因素影響:如文化,強調個人主義,即讓反社會人格者有發展空間。如教養,未施以道德教育或灌輸不良行為亦是影響因素。未建立情感依附,在幼兒時期未建立情感依附,會對個人造成嚴重影響,如羅馬尼亞的孤兒。

如何辨識出反社會人格者?
作者提供十三條規則,用來對付生活中的反社會人格者。
  1. 最高原則-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沒良心
  2. 在自己的直覺和權威角色(教師、醫生、領袖、愛動物的人、人道主義者、家長)之間,選擇聽從直覺。
  3. 把「事不過三」這條原則當作指導方針
  4. 質疑權威
  5. 提防拍馬屁
  6. 如果有必要,請重新定義你對尊敬的看法
  7. 不要跟他們糾纏不清
  8. 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避開反社會人格者,拒絕跟他們接觸或是溝通
  9. 質疑自己的婦人之仁
  10. 不要嘗試彌補已經無法彌補的事情
  11. 千萬不要出於同情,或其他理由,而同意幫反社會人格者隱瞞真面目
  12. 保護你的靈魂
  13. 好好活者就是最好的報復


註一
4%是出自K. Barry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sg(《家庭實務期刊》)上的Conduct Disorder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in Aduct Primary Care Patients(〈成人基層醫療病人身上的品行疾患與反社會人格〉),以及R. Bland(布蘭徳)、S. Newman(紐曼)、H. Orn(歐恩)發表在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斯堪地納維亞精神病學學報》)上的Lifttime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s in Edmonton(〈加拿大艾德蒙頓市精神疾患的終身盛行率〉),以及J. Samuels(山謬爾)等人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美國精神醫學期刊》)上的DSM-III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the Community(〈社區裡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人格疾患〉),以及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man Services(「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出版的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tatistical Sourcebook(《藥物濫用與精神衛生統計資料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