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作者:朱學恆

原文出處: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7/05/03/web_2_0c_a_a_s_1

亂晃時看到的一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WEB 2.0時代的反面教材

對於無名小站,你有什麼看法?眾多的媒體和使用者都認為它是台灣Web 2.0時代創業先鋒、「最好的範例」,四個創辦人從學生開始,利用網路點石成金的威力一路到身價幾千萬,被Yahoo併購的有錢人……

真的嗎?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個故事吧。

以下是引述自維基百科的介紹:「無名小站BBS創始於1999年,由台灣新竹的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簡志宇,利用交通大學的校內頻寬與資訊工程學系的機器所架設,以申請即通過的手法,吸引想要擁有個人版面的使用者加入這個BBS站。」

無 名小站在那個還沒有太多Web 2.0概念的時代裡面,確實非常Web 2.0。網站架設者對使用者有求必應,Blog、相簿服務完全免費,會員儲存檔案大小不斷增加,其他競爭商業網站容量50MB,他們就推出500MB;使 用者之前使用的是別的服務,搬家很麻煩;他們也跟著推出打包搬家程式。使用者會幫著站方打廣告和四處宣傳,在客服討論區上甚至連資深的使用者都可以幫忙一 起回答其他菜鳥使用者的問題。雖然回答標準不一,有的十分搞笑,但這種「使用者生產」的人情味不也就是Web 2.0時代的精髓嗎?

到了2004年年底,那時依然寄生在交通大學的無名小站會員累積超過二十萬人(用寄生這二字的原因是如此基本上違反教育部的TANET管理規則),在Alexa上的世界排名從一萬名以下爆衝到1000名以內,於是無名小站也到了準備要逃出校園和商業化的時候了。

(無名的轉捩點是從2004年年底開始的)

在 那個時間點上,無名推出了募款、募硬體的活動,網友還是一本初衷的紛紛響應,但由於在成立公司的時間點上兩者有重疊,所以這時網路上已經開始有人在批判無 名小站的「假學術資源行營利創業之實」、「濫用網友好心捐贈」的事蹟了;不過,對無名小站抱持支持心態的使用者依舊佔大多數。因此,在整個2005年都可 以看到許多網路科技領先者(反對無名小站)和一般使用者(支持無名小站)之間的筆戰與對抗,但菁英與大眾的對抗在那時多半還是支持無名小站的後者獲勝的。

無名小站初創業時甚至還推出前兩千名繳交一千元的「白金會員」,聲稱他們可以擁有多項權利,包括「還可擁有公司股票的優先認股權。在公司有增資需求時,白金會員可用承銷價購買無名股票至少500股,成為無名的股東。」

不過,說實話,這些人多半是Web 2.0時代的情義相挺,對這些什麼投資之類的事情並不真的那麼在乎。不過,這兩千名人士所帶來的兩百萬現金對於初創業的無名小站來說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忽略的資產。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等到無名小站確定要被Yahoo併購,幕後投資金主可以賺到三億,每個創辦人可以賺到幾千萬的時候,「不離不棄,被當北七」這兩句話反而成了白金會員最佳的寫照……因為站方跟他們講沒有這回事啦,我們不增資,所以你也沒有認股權唷!

於是,在Web 2.0時代真正的轉捩點發生了。無名小站省下了認股費用,卻觸怒了當初對他們最為支持的死忠使用者。這些使用者手上最大的武器跟無名小站崛起的原因一樣:網路。

於 是,各個反抗無名小站的網站開始出現了,網友自動自發的撰寫程式和專文教導大家如何搬家到別的服務商、如何躲開無名小站的限制。「罵無名小站無恥」成了一 門網路顯學,實際參與其中的部落格寫手xdite更是徹底感受到了這種的威力。他原先檢討的是Hinet所提供的XUITE服務,但越來越多使用者跟他反 應應該要用同樣的態度去檢討無名小站。從2006年9月開始,xdite開始針對無名小站的錯誤針砭,他的網站流量跟著成長超過十倍以上,每當無名小站出 包的時候,甚至瀏覽次數會比原先成長超過一百倍以上,幾乎是每一條無名小站的改變和公告都會被網友和站長仔細分析,用數據及事實迎頭痛擊。到了現在,連 xdite的公司老闆都知道他就是網路上那個著名的「XDITE大人」。(感謝Xdite大人接受訪問,http://blog.xdite.net/ 我寫的時候網站掛了?)


這就是無名小站四個字在Google第一頁的搜尋結果,自第六項以下皆為負面消息,一到五則是無名小站本身的網頁。

而 我自己也曾經有相關的經歷,我的BLOG上曾經寫過兩篇跟無名小站有關的文章,加上到處轉寄的人數,這兩篇文章保守估計每篇都至少有一萬五千人到兩萬人看 過,也至少是我平常聊天文章的10倍以上;而且這些文章吸引來的是更多的爆料者、管理機房的人、以前交大的學長,紛紛或公開或私下的說明背後到底發生了什 麼事情……

而在Google網頁搜尋「無名小站」的前二十名中,除了無名小站本身佔了前五名之外,第一頁的第六名標題就叫「拒絕無名 小站」,而第一頁和第二頁的內容有一半都是無名小站的負面消息。而根據Alexa網路排名的資料,Youtube在宣布被Google併購之後的世界排名 是持續上升的(從二十餘名升到全球第四),而無名小站的排名則是波動型的下降,三個月內的到達率下降了22%,全球排名下跌6名。

無名小站的Daily Reach在宣布被併購之後反而穩定下降。

無名小站的Daily Pageview在宣布被併購之後反而穩定下降。

這兩個數據Xdite大人有做過比較了,所以不需多講,各位自己看。

ALEXA網站上的數據說明:

另外真正可以清楚看到的就是Youtube宣布被併購之後穩步爬升,和無名小站的穩步下降構成強烈對比。

而無名小站鎖密碼的封閉式相簿突然全部開放的消息第一時間竟然是出現在另外一個討論區大家奔相走告,而不像以前一樣一有問題熱心網友就會上無名小站的討論版反應,甚至主動回答……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2007年4月25日無名小站推出僅有VIP會員可以使用熱鍵快速瀏覽相簿的限制,一時之間網路罵聲不斷,但到了4月28號,就有網友CornGuo寫出了移除廣告和照樣使用熱鍵的輔助程式(http://cornguo.twbbs.org/archives/20070429/616/http://luke.csie.net/wretch.user.js ),4月30號chency網友針對PCHOME、XUITE、無名的通用套件也跟著開發出來供大家免費下載。(http://chency.safego.net/ghotkey.user.js 快來下載吧!)CornGuo網友要記得作學校功課喔!),4月29號另一名網友Luke作出了Firefox版的程式套件(

這代表著什麼?這代表著這些網友犧牲自己的時間、頻寬和機器,義務性的和無名小站對抗,讓使用者可以不加入VIP、不受廣告影響就可以繼續使用無名小站的服務。換句話說,無名小站的VIP入會收入、廣告效益,就因為得罪了消費者而這樣付諸東流。

至於在Web2.0時代無名小站的未來究竟如何呢?套用電影《食神》裡面的經典對白,「得罪了方丈你還想走?」,稍稍修改為「得罪了消費者你還想要賺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這 篇文章我是剛好在2007年5月1號寫好給某家報社的一系列web 2.0文章的其中一篇,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並沒有刊出。所以我本來想要就此擱置的。不過,剛好在Xdite處看到網友KennyP所寫的文章,也正是 2007年5月2號發生的事情。同樣也是web 2.0的反撲,只是結果不同而已。

KennyP的原文請看此處:http://www.kennyp.cn/2007/05/02/09-f9-11-02-9d-74-e3-5b-d8-41-56-c5-63-56-88-c0-let-me-understand-the-power-of-web-2-0-of-users/
我會用我的話描述一下這個故事。Digg是一個以網友至上的訊息分享平台。每個人可以自由的把自己喜歡的新聞或是消息丟上這個平台,越多人支持的新聞就會 被推的越高,也自然會吸引更多人來看。換句話說,這就很像是傳統WEB論壇上的「頂」(透過發言來讓文章持續留在第一頁),或者是PTT的「推」(用推薦 數來吸引網友觀看)。

這樣的作法的差別就是在於少了所謂的「媒體守門人」,沒有一個自以為知道讀者趨勢的編輯會去決定什麼東西應該被報導,什麼東西不應該被報導。一切都是由消費者的直接需求來決定的,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比蘋果日報還要蘋果日報的介面。由消費者決定消費者要看什麼。

至 於這個Digg網站的重要性?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今年一月左右有史無前例的大量使用者前往拜訪,但兩三天之內卻沒有任何的相關媒體報導。(一個月前有 平面媒體的報導)我跟該計畫的管理者討論過這件事情,他說這巨大的流量只是因為有一個使用者把一個月前的開放式課程報導挖了出來,重新丟到Digg上面, 而又被頂到了第一頁所導致的。(是的,Digg在科技界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這些報紙)所以,如果你現在去紐約時報的網站上看,你會發 現每篇文章都有Digg This的連結,讓讀者可以輕易、簡單的就把報導推到Digg的平台上!因為他們一個月有超過一千六百萬的讀者!(描述下文事件的報導就在這裡:http://www.nytimes.com/2007/05/03/technology/03code.html?_r=1&oref=slogin ,各位不妨去看看唷!)

這一切都是從2007年2月某名駭客對外宣稱他已經破解了新一代藍光光碟BD和HD-DVD的加密系統開始的。他公布了一串關鍵密碼,透過這個密碼,BD和HD-DVD的加密技術將被徹底破解……

當 然,像我們這種科技界的落後份子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件事情。但業界的內行人士早就開始不停流傳這一串的關鍵數據,而隨後Advanced Access Content System Licensing Administrator的律師就開始追著這些數字跑,到處寄出律師函、以觸犯版權保護法的理由要求各網站自律、砍文。

同樣的,這個事件在2007年5月1日之前還是沒有多少人注意到的。

但一週前,有個使用者Digg了這個密碼的消息,Digg在舊金山的總部跟著收到了律師函,於是把這些消息從資料庫裡面移除,然後在2007年5月1日在Blog中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
於是,web 2.0的大反撲開始了。

從2007 年5月1號,美國西岸時間的中午開始;大量的使用者認為這樣的砍文侵犯到了Digg所賴以為本的網友發言自由權,於是開始刻意的將所有相關的文章推到 Digg的第一頁,網友成立了相關的網站記錄,各種圖片惡搞、密碼轉換(很類似那個PTT的孫權自立為海賊王的故事)……如果你想聽聽看這個密碼的歌曲 版?紐約的一名歌手Keith Burgon把這串密碼改編成歌曲,上傳到youtube上面,一天之內就有超過八萬人瀏覽:http://www.youtube.com/watch?v=L9HaNbsIfp0


到了2007年5月1日晚上9點,Digg放棄了和網友的對抗,選擇和網友站在同一邊。

Digg創辦人Kevin Rose的Blog上面寫的很清楚(http://blog.digg.com/?p=74
But now, after seeing hundreds of stories and reading thousands of comments, you’ve made it clear. You’d rather see Digg go down fighting than bow down to a bigger company. We hear you, and effective immediately we won’t delete stories or comments containing the code and will deal with whatever the consequences might be.
If we lose, then what the hell, at least we died trying.
但 現在,在看過了數以百計的故事和成千上萬的意見之後,各位已經清楚的表達了你們的意見。諸位寧見Digg因與跨國企業頑抗而亡,也不願見Digg因卑躬屈 膝而活。我們聽見了,從這一刻開始我們將不會刪除任何與該密碼相關的文章和論述。我們也願意面對所有因此行為而造成的後果。
就算我們最後依舊失敗,但至少我們曾努力奮戰到最後一刻。

《紐約時報》的結論中引述了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的話,因為有太多的網友參與這個事件,娛樂和內容產業自此將再也沒辦法進行任何有意義的法律行動,因為沒有人可以控告幾萬、甚至幾十萬人……:>

至於我的看法?
熱血總比貪財要好!
Digg也比無名小站要好!
這篇文章就算又沒有平面媒體敢收也無傷,反正我寫出來貼在網路上免費讓大家看也蠻爽的!

同樣的,本篇文章歡迎轉載,僅需註明出處和作者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EMC 的頭像
    FEMC

    讓心流浪去~

    F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